2046~失落的天堂與愛情的魔戒


2046 ~~~ 失落的天堂與愛情的魔戒

 


  有機會搭乘公車或火車時,我喜歡一個人坐;然在上天巧妙的安排下,身邊坐一個人,或人過多時,有人與我靠得很近,都是常有的事。有時候這種近距離的互動會使身旁的陌生人變得親蜜又熟悉,彷彿認識他許久,甚至產生一種生死與共的感覺:在短短的幾分鐘或幾小時,我只有他,他只有我,我完完全全感受到他的存在、他的氣息,這時的他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的旅程因為他而瀰漫這奇異情愫;然而,我也知道,下車幾分鐘後,我將忘了他,如同我們無法記起擦肩而過的路人,留在回憶裡的,就只這奇異又熟悉的感覺。 


   這是我在看王家衛的「2046」時所產生的短暫聯想,他電影的某個成分讓我看到自己生活的某一面。 


  寫這篇文章其實是要來談談這部電影,雖然我學過符號學,但用很理性嚴謹的方式來分析一件作品卻是我不願做的事,因為完全的客觀是不可能,每個人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反映自己,人所表逹出來的都是主觀的,我們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就算再怎麼用科學理性來層層包裝,還是自己個人的世界,也只有在深刻體驗到這個事實時,才能瞥見客觀的存在,才有客觀的可能性;然客觀並不是我所追求的,現在的我只想忠實表逹自己。


   2046」是什麼? 一個號碼,代表某個房間、某個年代、某個人或某個自己... 就像影片裡所說,在未來的世界裡,有一輛火車專門開往2046,那兒一切都是永恆,都不會改變。 


   我們可以說2046指的是每個人心裡的缺口,是過去沒能留住的美好所造成的遺憾,是我們一直想追回的夢,是我們的天堂;我們以為天堂是未來的希望,是可以抵逹的2046,而影片中木村拓栽是到了2046卻又回來的人,為什麼?因為他要找的那個人不在那裡,所以他要離開,也就是說,沒有愛情的地方,沒有天堂。



 

  


  可是天堂真的存在嗎?誠如布魯斯特(Proust)所言 :真正的天堂是失去的天堂。」(Les vrais paradis sont les paradis qu’on a perdus.)天堂建築在逝去的虛幻裡,是我們曾經有機會抓住卻沒能把握的幸福,它就這麼失去,我們也許有經歷某些美麗片刻,感受到完美的可能性,而當時就只是這麼渡過,沒想到在記憶中它會越沉越美,成為我們不斷想失而復得的美好;可是,過去的都過去了,人生無法重頭來過,天堂之所以為天堂就是因為它到不了,能到達的都不是天堂。 


  因為天堂是過去記憶所建構的,天堂只能存在於過去,只能是失去的,而時間是前進的,所以我們能到達擁有的,都只會越來越不美好,離天堂越來越遠;可是這些一旦失去,卻又發現它們其實很美,原來自己有機會得到另一種幸福,於是你又建構了第二個天堂、第三個天堂、一個又一個失落的天堂;一個天堂就是一個夢,每個夢裡你都遇見一個人,每次他的臉孔都不一樣,可卻都是同一個人,夢越美醒來失落就越大,你從來記不得那人的樣子,只知又在夢裡遇見他。 


  「2046」並非「花樣年華」的續集,但它的確延續自「花樣年華」。「花樣年華」講的是一段深刻的愛情,愛情到了最後成為藏封的秘密;而秘密在「2046」裡卻蛻變成失落的天堂,人如何在生活中看到自己的追尋,自己的失落,並以此來觀看這個世界。



 


  如同普魯斯特寫了「追尋逝去的時光」,「2046」的一大部分也可看待成「追尋花樣年華」,電影在一開始的引言即打上「回憶是潮溼的」;回憶並不是去重現過去,回憶是過去與現在、未來探照才存在的,以這觀點而言,「2046」其實是一獨立整體,甚至可以把「花樣年華」看成它其中的一章節,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先看「2046」再看「花樣年華」。 


  此外,「2046」也有不少「阿飛正傳」的影子(如劉家玲、張震的角色),而「花樣年華」原本就延伸自「阿飛正傳」,這個回憶的探討可說是涵蓋了王家衛大部分的電影(對過去的追尋可聯想到「春光乍洩」的主題:『讓我們重頭來過』)。如果我們著重在對照電影的那一部分跟之前其它電影有什麼聯結、那裡一樣那裡又不一樣,這是相當無趣的,都是同一人的作品,作品間有某程度的關聯性本來就是會有的,適當的瞭解可增加觀賞的樂趣,但過度的比較則會扼殺作品本身的價值。

  喜歡王家衛的電影,因為它散發的文學性。電影的文學性並非指文字述敍,而是其氣氛、色彩、動作、節奏、韻律等,也就是詩意。他的電影成功的表達了許多無法言喻的感覺,每個物件都在說話,用非文字的方式卻又不流於空洞,我們不用思考,就可感受到許多細微的情愫,這是很好的情融於景的藝術境界。每次看完他的電影後,總覺得世界變美了,自己的眼睛就好像他的鏡頭一樣,觀察體驗著現實生活的林林種種:城市燈光映照的感覺,風的飄動與天空的色澤、行人及自己走路的樣子、韻律等等。若說這是活在他的電影裡,倒不如說其實生活中原本就有這一美學層面,而藝術的美妙就在於能夠啟發人類更豐富宽廣的看待世界的角度與方法。

      「2046」裡我最喜歡的是王菲飾演機器人的那一段,光是看演員的肢體語言,再加上佈景、音樂,就給人莫名的感動,也很喜歡關於機器人故障,因而反應遲鈍的隱喻。這隱喻當然反應了王菲在戲裡另一個角色的個性,就是無法馬上表示出心裡的感受(如木村拓栽要她回答問題時);而這也是我日常生活會碰到的狀況,比如離別時的冷靜異常,一天後卻突然止不住地流淚。這看似超現實的比喻,其實是如此貼近現實生活。

 


  


    2046」在我看來並不是完美的電影(這當然是非常主觀的看法),王家衛的電影真正從頭到尾都完美的是「花樣年華」;然而不完美並不代表就比較不好,它仍諸多傑出甚至更好的表現,只是在其自身結構中有某些缺失。「2046」跟「阿飛正傳」一樣,在結束時顯得突兀,就好像一首感覺仍應彈唱下去的樂曲,因為時間到了只好匆匆結束,而這我覺得是缺點,但或許也可看成是導演的特色。

  有些人覺得影片看不懂,可能是因為人物太多了而角色又重疊,但我覺得這卻是影片的優點,如果能把結構再打散些,次序再混亂點,故事性少些,更意識流點,影片應會更美才是,比如把章子怡及鞏利那兩段大幅刪減,而把劉嘉玲的戲份增多些。

  可以看出王家衛想在章子怡及鞏利身上再表現出「花樣年華」中那種受困於不可能愛情的感受,然「花樣年華」中的愛情,我們可以看到它是如何蘊釀成形因而隨之感動,「2046」則難再引起共鳴(比如梁與鞏劇終那長長的熱吻,或與章子怡間冗長的床戲,其實甚感多餘)。當然這看法反應了我自身目前的愛情觀,濃烈的激情要感動我很難。(但我覺得王家衛在拍這兩段時,好像也缺少了那種對自己創作的真誠與感動。這也許是因為他自己的人生觀已更成熟了,只是無法擺脫過去的習性;若要探討愛情,重點最好放在情感中人的原形及本質,或去探討友情或親情,應會較適合他。)當然,以上都是我個人可能過於膚淺又自以為是的看法,只是不吐不痛快,話說回來我還是相當喜愛「2046」的。


 


 

  在文章結束前,我還要跟各位分享一個故事,一個關於魔戒的傳奇,愛情的魔戒。相傳在中古世紀的法國,一名出身卑微的女子擄獲了風流成性的查理曼大帝Empereur Charlemagne)的心,因為她擁有一只具有魔力的戒指,只要戒指在她身上,查理曼大帝就會全心全意地愛著她。後來,她生了重病,臨死前為了怕查理曼大帝會愛上其它女人,就把魔戒含藏於口中而死去。果然,查理曼大帝在她死後還是瘋狂地愛戀著她,甚至捨不得將她下葬,把遺體留在寢宫中,日夜伴隨之,對著屍體又親又抱,好像她還活著似的。當時的大主教杜爾班Archevêque Turpin得知這件事後,有天便趁皇帝不在時潛入宫中,果然在死去妃子的唇中舌下找到魔戒,並將之取走。當天查理曼回宫後,就好像大夢初醒,覺得屍臭味難以忍受,趕緊叫人把屍體埋了。然而他之前對死屍的熱愛並未消失,而是轉移到擁有魔戒的大主教身上,一股不知名的力量引領著他到杜爾班那兒,遇見他時,便情不自禁地擁他入懷,深情地對他說:「讓我們別再分離了,讓我們永遠在一起!」一段時日後,消受不住如此熱情的主教跑到艾克斯城(Aix)附近的森林,將魔戒丟入深深湖水中。從此查理曼大帝對大主教的迷戀便消失了,但他仍然悶悶不樂,他的心仍日日縈繞牽掛著某樣東西,讓他還是不停地追尋著什麼,最後他鬼使神差地來到湖邊,這片湖水對他散發著無法抗拒的吸引力,使其流連數日不捨離去,於是決定定居艾克斯城,並在湖畔建立一座宫殿及一間修道院,在那渡過餘生,與湖水長相廝守,並立囑埋葬於此。 


 


  魔戒的故事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愛情的本質為何?我們到底在追尋什麼?愛一個人是什麼?我們愛的是那個人,還是我們自己創造的無形魔戒?我們是否可以看見自己正將自己套進怎樣的圈圈?我們的追尋使我們人生更加豐富,還是使人陷入一個又一個框框裡?有沒有一種愛,超越了有與無的邊界,即使在失去以後,還是給人無限美好? 

  聽過小王子與狐狸的故事嗎?當小王子離開的時刻近了,狐狸傷心地流下眼淚,小王子說:「這不是我的錯,我一點也不想傷害你,是你自己要我與你建立關係的!」狐狸回答:「沒錯,的確如此!」小王子問:「可是你卻因而傷心難過?」狐狸也不否認。小王子再問:「那你不就什麼都沒得到?」狐狸回答:「不!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麥田的顏色!」


  願諸位皆能在人生的追尋中照見自己

 






留言